27. February 2014 · Comments Off on 課程議題提要一(2014/2/27) · Categories: 2014春 台灣經濟發展課 議題提要

探討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歷史、發展成功的原因,不是緬懷,而是為了了解自己、重新尋找方向。要理解這段歷史,就必須先給它定位,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定位,或說找一個適合的視野。這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現在通行的觀點,是將西方現代化當作唯一的典範,認為其是至今人類發展的最高點,是普世的參照模式,是後進者努力要達到的目標,我們要發展是為了追求「進步」。這是一個線性的進步觀,經濟必須不斷成長。
另一種思考角度則是歷史化的,將西方現代化放回歷史來看,將其歷史化、特殊化。近百年來西歐(及其移民所建立的國家,加上後起的日本)興起,以其經濟與軍事實力,將其他地區(”The Rest”)皆變為其殖民地或次殖民地,迫使其他地區尋求應變之道,而至今學習西方進行現代化是唯一有效的取得自立的道路。只是成功者稀,而台灣戰後發展成績在後進者中和南韓同列榜首。
就人類長期經濟發展而言,西歐模式是如此突出的例外。在西元一千年左右時,大家水準差不多,中國或許略高。但從16-17世紀時起西歐開始持續成長,工業革命後更是突飛猛進,與其他地區差距以倍數成長。英國率先發展出的模式是民族國家的政治形式,民族主義為動員方式,資本主義經濟組織方式。英國的成功迫使西歐跟進。在之後迫使其他地區試圖跟進。
從1870-1990年間,富國間(雖互相打了兩次大戰)所得水準趨同(converge),而窮國和富國差距擴大(擴大5倍)(diverge),同時窮國之間也趨異。在1960-1990年間,若以4.2%為超越富國的速度,則在有資料的108個(原)窮國中,只有11國平均年成長率大於4.2%,40國小於1%,28國小於0.5%,16國為負成長,其中81國的成長是在減速中。
Marx認為資本主義會在殖民地經過辯證發展過程,結果會是 it creates a world after its own image. 但實際上在百多年後,其他地區中只有極少數能夠成功的工業化,改變自身制度與組織,而建立現代化國家與相配合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
要探討問題:戰後台灣如何作到?理論與現實。
要探討問題:後進國必須現代化,但是否要尋找自己現代化之路?(借鏡西方經驗,認識自身傳統,尋找永續發展之路?)
反思視野:我們現代化至今,自身狀態如何?
慣常思維方式:以西方模式為唯一標準,責怪自身「不夠進步」;
反思角度:引進後,我們怎麼適應、運用?

現今缺乏動力、方向、願景,必須反思尋找新的方向與動力

24. February 2014 · Comments Off on 人有病 FT · Categories: 教學與研究隨想

2014-2-24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从进入农耕生活开始,传染病出现了。当人们定居下来,经年累月使用同一水源,粪便在定居点周围不断积累,人们与病菌的接触几率大大提高。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929?full=y#utm_campaign=1D110215&utm_source=EmailNewsletter&utm_medium=referral

 

22. February 2014 · Comments Off on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2014課程大綱 · Categories: 2014春 台灣經濟發展課 議題提要, 教學與研究隨想

區域與經濟發展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
2014年春季,台大城鄉所
瞿宛文

這門課將以討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為主,從非正統理論與歷史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作為一後進國家如何在戰後成功的發展經濟。
打*與#者為必讀,*為課堂討論讀物,#為背景讀物,其他為參考讀物。學期成績以課堂報告、參與討論表現及期末報告為主。

一、 背景
1. 戰後全球經濟發展情況(一週)

*Maddison, Angus, 2001.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Paris: OECD Development Center,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1”.
*Pritchett, Lant, 1997. Divergence, Big Tim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3): 3-17, Summer.
Rodrik, Dani, 2011, The Future of Economic Convergence, working paper, http://www.hks.harvard.edu/fs/drodrik/Research%20papers/The%20Future%20of%20Economic%20Convergence%20rev2.pdf.
Maddison, Angus, 2006. Asia in the World Economy 1500-2030, Asia-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20(2): 1-37.

2. 經濟發展─理論與模式(三週)

*Evans, P.B., 1992. The State as Problem and Solution: Predation, Embedded Autonomy,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S. Haggard and R.R. Kaufman (eds.),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Adjustment, Princeton UP, 139-81.(落後國家state的三種類型)
*Shapiro, H., and L. Taylor, 1990. The State and Industrial Strategy, World Development, 18(6), 861-78.
*瞿宛文,〈導言〉與〈第一章如何看待台灣戰後經濟發展〉,《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緣起》,未刊書稿。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Cornell UP. 中譯本:《民族與民族主義》,韓紅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51。
*Gerschenkron, A. 1962.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arvard UP, Ch. 1.
*瞿宛文,〈全球化與後進國的經濟發展〉與〈如何解釋東亞經濟成長〉,收錄於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社叢刊#11,第一、八章。
Greenfeld, Liah, 2001.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ationalism and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P, “Introduction”.(民族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動力)
#Stiglitz, J.E., 2002. 《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李明譯,大塊文化。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Y: Norton.(易讀)
Arrighi, Giovanni, 2007. Adam Smith in Beijing: Lineages of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Verso, Chs. 11-12.(中譯本:亞當‧斯密在北京,路愛國、黃平、許安結譯,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
黃宗智,2012,〈我們要作什麼樣的學術?〉,《開放時代》,2012/1。
Hausmann, R., and D. Rodrik,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2(2003): 603-633.

二、台灣戰後經濟發展

主要參考書籍

凃照彥,1991,《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李明俊譯,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1),台北:人間出版社。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2),台北:人間出版社。
尹仲容,1963,《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美援會。
Lin, C.Y., 1973, 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1946-72: Trade and 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NY: Praeger. (中譯本:林景源,《台灣工業化之研究》,台灣研究叢刊117,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1)
Ho, Samuel P.S., 1978,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 Yale UP.
Wade, Robert, 2004,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2nd ed., Princeton UP.
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朱道凱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1。
瞿宛文,2002,《經濟成長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0。
瞿宛文,未刊書稿,《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緣起》(以下簡稱《戰後發展》)。

3. 戰前發展:1945年之前的臺灣(一週)

*凃照彥,1991,序章、第二章。
*瞿宛文,〈第一章 理論檢討〉〈第二章日本殖民統治影響〉,《戰後發展》。
Ho, S.P.S., 1978, Chs. 3-5.
#張漢裕,1953/1974,〈日據時代台灣經濟之演變〉,收錄於《台灣農業及農業經濟論集》,177-234,台北,台灣研究叢刊111,台灣銀行。
矢內原忠雄,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周憲文譯,台北:帕米爾書店。
周婉窈,1997,《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聰敏,2004,〈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2(3)。

4. 國民政府的傳承(一週)

*Kirby, W.C.(柯偉林), 1990,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odern China: Economic Planning on the Mainland and on Taiwan, 1943-1958,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4, July, 121-141.
*瞿宛文,〈第四章 台灣戰後經濟政策體制的民國傳承〉,《戰後發展》。
*程麟蓀, 〈中國計畫經濟的起源與資源委員會〉,《二十一世紀》,第82期,2004/4, 88-100.
瞿宛文,2009,〈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超克分斷體制經濟史的盲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6月,49-93。
Cullather, Nick, 1996. Fuel for the Good Dragon: The US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aiwan, 1950-1965. Diplomatic History. 20(1).
柯偉林,1997,〈中國的國際化:民國時代的對外關係〉,《二十一世紀》,第44期,33-46,魏力譯,陳意新校。

5. 戰後初期1945-1960(一):土地改革(一週)

*廖彥豪、瞿宛文,〈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未刊稿。
*瞿宛文,〈第三章 台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戰後發展》。
#劉進慶,1992,頁71-86。
#黃俊傑,1991,〈第二章 農復會與台灣農業制度的改革〉,《農復會與台灣經驗1949-1979》,三民書局。
廖彥豪,2013,〈台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6. 戰後初期1945-1960(二)(二週)

#尹仲容,1963,《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美援會。
*劉進慶,1992,第一、二章。
*林景源,1973/1981,第二章:194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問題,第三章:內向發展期間之獎勵政策。
*瞿宛文,〈第四章〉〈第五章 經濟政策體制的形成〉,《戰後發展》。
#瞿宛文,〈第七章 台灣1950年代的產業政策:以棉紡織業為例〉,《戰後發展》。
Ho, S.P.S., 1978, Chs. 7-10.
嚴演存,1989,《早年之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康綠島,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縣:卓越文化出版。
吳聰敏,1997,〈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25(4): 521-54。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澄社報告之一。

7. 1960-1980年代(兩週)

*林景源,1973/1981,第四章:1950年代中期之經濟情況及經濟政策之改變,第五章:外向發展期間之獎勵政策,第六章:出口成長的基礎。
*瞿宛文,〈第五章 經濟政策體制的形成〉,《戰後發展》。
*瞿宛文,2001,〈台灣產業政策成效的初步評估〉,《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第7章。
*葉萬安,1999,〈1980年代以前的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回顧〉,《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論文集》,中華經濟研究院,27-76。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0,《台灣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台灣研究叢刊103,台灣銀行。
Amsden, A.H.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 Evans, D. Rueschemeyer, and T.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P, 78-106.
Galenson, W., (ed.), 1979.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瞿宛文,2002,《經濟成長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0。

8. 關於殖民統治對戰後發展影響之爭議(一週)

*Haggard, S, David Kang, and Chung-In Moon, 1997, Japanese Colonialism and Korean Development: A Critique, World Development, 25(6): 867-881.
*Booth, Anne. 2007. Did It Really Help to be a Japanese Colony? East Asian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apan Focus. May 7.
*瞿宛文,〈第一章 理論檢討〉〈第二章日本殖民統治影響〉,《戰後發展》。
#徐仲錫,2007,《韓國現代史60年》,朱玫、孫海龍譯,首爾: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pp. 17-45)
#Eckert, Carter, Ki-baik Lee, Young Ick Lew, Michael Robinson, and E.W. Wagner, 1990, Korea Old and New: A History, published for the Korea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by Ilchokak Publishers at Seoul, Korea. (pp. 327-367)
Kohli, A., 1994, Where Do High Growth Political Economies Come From? The Japanese Lineage of Korea’s Developmental State, World Development, 22(9): 1269-1293.
Chang, Han-Yu, and Ramon H. Myers, 1963, Japanese Colonialism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895-1906: A Case of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ugust, 433-449.
Cumings, Bruce, 1999. Parallax Visions: Making Sense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s. 3 & 8.
林滿紅,1996,〈有關日據時期台灣經濟史的四種誤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47-157。
葉淑貞,1994,〈論台灣經濟史研究的歷史解釋觀點〉,《經濟論文叢刊》,22:4, 477-503.

9. 公民營政策、黨國資本論與殖民影響(一週)

*瞿宛文,〈第六章 公民營企業與台灣戰後第一代資本家〉,與〈第二章〉,《戰後發展》。
*Cheng, Tun-jen, 1990. “Political Regim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Gereffi, G. and D. Wyman (eds.), Manufacturing Miracles: Path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P.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澄社報告之一。

10. 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 1980年代後期至今(二週)

*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朱道凱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Wan-wen Chu, Can Taiwan’s Second Movers Upgrade via Branding? Research Policy, 2009, 38:1054-1065.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9月,243-288。
*Wade, R., 2004. Introduction, Governing the Market, 2nd ed., Princeton UP.
#朱雲鵬,1999,〈1980年代以來自由化政策的探討〉,《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論文集》,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261-296。
#陳添枝,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的貿易自由化〉,《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論文集》,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365-402。
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論文集》,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瞿宛文,洪嘉瑜,2002,〈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第3章。
瞿宛文,1995,〈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第10章。
瞿宛文,2004,〈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3月,29-59。

21. February 2014 · Comments Off on 中国金融改革五大矛盾 FT · Categories: 中國經改─金融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4916?full=y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  2014-2-21

金融改革与国企改革、财政改革等配套改革存在步调不一致,大量预算软约束企业仍存在,这将增添经济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

 

19. February 2014 · Comments Off on 不动产将要统一登记,谁会不乐意? NYT · Categories: 中國經改模式
「市場普遍認為,政府此次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連同此前試圖完成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都是在為中央既定的「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範圍」目標打基礎,以便摸清徵稅對象,也利於今後制定調控政策更加有的放矢。」http://cn.tmagazine.com/real-estate/20140219/tc19registration/zh-hant/
虽然一份具体的《不动产登记条例》可能要到今年6月才出台,但国务院授意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的消息,仍成为了近期社会上的热点议题。多数普通人关注它,是因为它听上去和自家的房产有着某种重大的联系。中國此前還沒有一套全國統一、覆蓋全面的不動產登記體系及數據。不過也許現在指日可待。在中國首部《物權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正式施行、並提出「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六年零一個月後,去年11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整合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將全國土地、房屋、草地、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的統一登記職責,交國土資源部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