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議題提要一(2014/2/27)

2014/02/27 wwchu 2014春 台灣經濟發展課 議題提要

探討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歷史、發展成功的原因,不是緬懷,而是為了了解自己、重新尋找方向。要理解這段歷史,就必須先給它定位,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定位,或說找一個適合的視野。這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現在通行的觀點,是將西方現代化當作唯一的典範,認為其是至今人類發展的最高點,是普世的參照模式,是後進者努力要達到的目標,我們要發展是為了追求「進步」。這是一個線性的進步觀,經濟必須不斷成長。
另一種思考角度則是歷史化的,將西方現代化放回歷史來看,將其歷史化、特殊化。近百年來西歐(及其移民所建立的國家,加上後起的日本)興起,以其經濟與軍事實力,將其他地區(”The Rest”)皆變為其殖民地或次殖民地,迫使其他地區尋求應變之道,而至今學習西方進行現代化是唯一有效的取得自立的道路。只是成功者稀,而台灣戰後發展成績在後進者中和南韓同列榜首。
就人類長期經濟發展而言,西歐模式是如此突出的例外。在西元一千年左右時,大家水準差不多,中國或許略高。但從16-17世紀時起西歐開始持續成長,工業革命後更是突飛猛進,與其他地區差距以倍數成長。英國率先發展出的模式是民族國家的政治形式,民族主義為動員方式,資本主義經濟組織方式。英國的成功迫使西歐跟進。在之後迫使其他地區試圖跟進。
從1870-1990年間,富國間(雖互相打了兩次大戰)所得水準趨同(converge),而窮國和富國差距擴大(擴大5倍)(diverge),同時窮國之間也趨異。在1960-1990年間,若以4.2%為超越富國的速度,則在有資料的108個(原)窮國中,只有11國平均年成長率大於4.2%,40國小於1%,28國小於0.5%,16國為負成長,其中81國的成長是在減速中。
Marx認為資本主義會在殖民地經過辯證發展過程,結果會是 it creates a world after its own image. 但實際上在百多年後,其他地區中只有極少數能夠成功的工業化,改變自身制度與組織,而建立現代化國家與相配合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
要探討問題:戰後台灣如何作到?理論與現實。
要探討問題:後進國必須現代化,但是否要尋找自己現代化之路?(借鏡西方經驗,認識自身傳統,尋找永續發展之路?)
反思視野:我們現代化至今,自身狀態如何?
慣常思維方式:以西方模式為唯一標準,責怪自身「不夠進步」;
反思角度:引進後,我們怎麼適應、運用?

現今缺乏動力、方向、願景,必須反思尋找新的方向與動力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