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6
狂撕万科细思极恐:楼市大崩盘前财富变现最后一搏
2016-06-28 张庭宾 中华元智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4OTkxMQ==&mid=2649440908&idx=1&sn=d76cd59237628487f09e0469cc6d6654&scene=5&srcid=062845tYZJAAuauSstdRIAwh#rd 毫无疑问,争权为了夺利!但这个利显然不是万科每年的经营利润,虽然2015年万科净利润181亿元人民币,按股权比例分到嘴里,对这些资本大鳄还不够塞牙缝的。它们盯着的是万科坐拥优质资产、良好信用的上市公司套现潜力——而套现的手法则五花八门:资产注入套取现金、抵押担保套现、股市增发套现等等。
張明 如何看待IMF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
原创 2016-06-12 张明 zhangmingcass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yNTEzNA==&mid=2651030330&idx=1&sn=601b83c4540ebbac93a0149a096f8cc7&scene=5&srcid=06122Cttg7GFQVWCw7j3vnRF#rd 近日,IMF研究部副主任Jonathan Ostry及其两位同事在IMF期刊《金融与发展》2016年6月刊上发表了《新自由主义:是否被过度销售》(Neoliberalism: Oversold?)一文,对所谓新自由主义的两大政策建议(资本账户自由化与财政收缩)提出批评。此文发布后,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讨论。2016年5月底,英国《金融时报》还专门发布社评,认为IMF不应公开出面批评新自由主义。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上文作者的主要观点,其次对这一观点进行述评,最后总结相关讨论对中国的经验借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研究
孙冶方奖最年轻获得者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研究 2014-08-25 宋铮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g5MTYwNw==&mid=200582389&idx=1&sn=075865a0b1d584421686cfdc9d803bb6&scene=5&srcid=0622G8FtMkd16YxcACdsx5Y4#rd 前面说明了偏重技术导向型研究的各种问题,那中国现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我们要做的事是“现代经济学的本土化”和“中国问题的国际化”。我觉得这两句话就是对中国所需要的经济学研究的高度概括。现代经济学的本土化其实就是以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为导向,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和发展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和方法是不分国界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本土化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也是用中国元素去丰富现代经济学。中国问题的国际化是更高更长远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和现代经济学中国元素的增加,我们不仅希望更多的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希望更多的国际学者加入我们的队伍。中国经济已经注定成为世界第一。但愿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问题成为最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这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这两句话呢?我觉得首先需要避免过分单一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提高研究质量的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可以简单有效地甄别出那些采用非科学方法或者胡乱套用现代经济学的低水平研究。或许并非所有“好”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但顶尖学术期刊基本不会接受“不好”的研究。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标准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特别是认识到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有关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的困难。鼓励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延长考核周期,减低论文数量的重要性,都应当有助于年轻人专注大的、有趣的现实问题,而非解决那些美国人自己都不大在意的美国小问题。
曹锦清: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
2016-6-8 http://www.guancha.cn/CaoJinQing/2016_06_08_363240.shtml 「当中我最大的感受之一,是印度学者的讨论总有一个或明或暗的中国背景,而在中国二十几年来我所参与的会议当中唯一的背景是西方背景。印度学者讨论印度问题的中国背景,是在最近几年来或者宽泛点十来年形成的,因为印度讨论印度问题原来也是以西方为背景,而中国讨论中国问题永远是以西方为背景,我们不会有印度的视角,这是我最突出的一个感受。…第二个感受,是在印度学者讲中、印建国以后发展比较的时候。他们高度关注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就是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为后三十年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中国经济怎么走?他们的声音值得倾听
中國大陸經濟學界這爭議與國際學界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學派的爭議有類似之處。 「这些经济学家与流行观点的分歧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如何认识我们的经济增速下滑?如何认识产能过剩? 如果存在产能过剩,除了关停并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怎么看待我们的债务问题? 这些分歧还包括,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问题究竟出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供给侧需求侧二者同步推进,轻重缓急如何选择? 这批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比较严峻,中国的实际增长率已经处在潜在增长率以下,而且从近期的一系列数据看,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经济增速放缓——债务——通缩——企业投资意愿低,这样的坏循环恐已形成。因此,他们主张在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宜采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非当下的收缩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引导中国经济走出恶性循环,顺便消灭产能过剩,并化解债务。」 中国经济怎么走?他们的声音值得倾听-张军、余永定、朱天、林毅夫、陈平、姚洋、屈宏斌、金煜、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界及媒体舆论对中国经济走向产生了前所未… http://www.guancha.cn/ZhangJun/2016_06_07_363210_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