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The Data That Turned the World Upside Down
HANNES GRASSEGGER & MIKAEL KROGERUS Jan 28 2017, 10:15pm 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big-data-cambridge-analytica-brexit-trump Psychologist Michal Kosinski developed a method to analyze people in minute detail based on their Facebook activity. Did a similar tool help propel Donald Trump to victory? Two reporters from Zurich-based Das Magazin went data-gathering.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story appeared in Das Magazin in December.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 後記
這是我剛出版的新書《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中的後記。 後記 如前述,寫這本書的背後是一個歷時多年的探索過程,是我作為一位知識生產者長期求索而累積的成果。在這漫長的探索過程中,對於現今我們所處的相關知識狀態有了些體驗與領悟,因而想在此將心得記錄下來並與讀者分享。 為了說明我寫這本書的源起、求索的歷程與心得,必須把歷史拉得遠一點,從我大學時期說起。我在1970年代初上大學時,受到當時保釣運動很大的影響。這影響是多方面的,它讓我們跟世界上其他的運動產生連結,並且激發我們去連結五四以來中國民族復興的潮流。同時也因受到美國保釣運動的影響而開始探尋左翼的道路,開始有模糊的左翼認同。因此,當我於1975年去美國留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時,其實心中充滿困惑。上大學時學習主流新古典經濟學,雖對其並不太信服,卻也不清楚有何其他的可能。而在準備留學時,因仍希望學到理解複雜經濟現象的能力,還是決定繼續攻讀經濟學。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將於 2017/1/25 出版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61255 簡介: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成績的原因,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民政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此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也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民政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民政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长江学者甘犁:悲哉,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没有国际发言权
2016-12-12 甘犁 经济学家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U4NTUzMg==&mid=2657269081&idx=1&sn=6a227570eb81476144a42cbf50e5b731&chksm=8b2b00cabc5c89dc7d567b8555ab0fa614b8438c72b0ebe56b73dee7d14337b0fd5a6a3cdbc7&mpshare=1&scene=5&srcid=1213ds0Hbu8bb6bdA8reI4sn#rd 这里有三个结论: 第一,中国学者在中国问题研究上不具备国际发言权,我们这么大规模的海归引进,可能有20万经济管理的学者在中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多数以中国的数据检验西方的理论。 第三,中国特有的问题还没有成为既有研究,也不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主流问题,这个只占到总数1%左右。
在未来,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2016-12-12 Nature自然科研 科学人 原文以Scholarship: Beyond the papers为标题发表在2013年3月27日的《自然》新闻上 原文作者:Jason Prie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A3OTI1MA==&mid=2651586579&idx=1&sn=3afcebe6b896987cfee682c9f2a92347&chksm=f28a212ec5fda83857ac97694451b0bc589d2db9f7df33c5ba1bf2b72236eb9078a348e1ccca&mpshare=1&scene=2&srcid=1212CsYZQ2ZmsRzWKtkGvG6w&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key=9ed31d4918c154c874bbd9a357eb4b1d2d9c63d1869987b1f7154792a031639f76993c87ff0f122db8dc88e68202e7164dff960ae217a2da57d853440e253fd6342a55a9900b727fabb27063b3275177&ascene=2&uin=Mjc1MDQzMzc1OQ%3D%3D&devicetype=iPhone+OS8.3&version=16050120&nettype=WIFI&fontScale=100&pass_ticket=RUE4O1Je%2BWXdei51oppWRrE%2BToG2SlzU4dx797VFVI5hS7y%2BL3slWdBR2oSlqcNH&wx_header=1#wechat_redirect Henry Oldenburg 于1665 年创办了第一份科学期刊,目的很简单,即利用当时正在兴起的传播技术– 印刷机来促进学术知识的传播。期刊相比于当时利用写信进行学术交流的方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并最终取代了信件形式的学术交流。但它也是有代价的:科研人员再也不能完整阅读某人发给他们的全部内容;已有的信息过滤机制失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行评议和编辑审稿这两个环节成为新的过滤机制,并且在二战后的科学大繁荣时期日益标准化。这种同行评议体系通过一种代理机制来进行学术成果的业内评价:任命编委会、编辑、同行评议专家代表学术界去进行学术成果的评判。 然而,现在我们正处于朝另一种学术交流体系过渡的时期,这种新的学术交流体系通过网络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传播能力。期刊可以产生单一的、正式的产品(即论文),而网络却可以产生全范围的学术成果。论文试图通过对科研过程的凝炼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学术过程的某些片段;而网络则开启了研究的窗口,从研究一开始就去展示和传播学术,消除了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成果之间的人为界限。在未来十年,这些开放窗口将会带来强大的线上过滤和评审机制,这些机制将会通过算法来提炼学术界的影响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