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之元:皮克提Piketty 的“定海神针”
http://www.guancha.cn/cui-zhi-yuan/2014_09_15_267220_s.shtml 【推荐者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按:崔之元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皮克提的学者之一。我开始注意到皮克提,就是受到崔教授的影响。此文是崔教授为《新知》杂志写的文章,介绍了皮克提的基本思想。我同意崔教授的看法,皮克提的论证,从新古典模型来看是有很多漏洞的。公允地讲,皮克提想要探讨的是收入分配问题,但新古典模型中又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所以会有工具不称手的问题。好比孙悟空到东海龙王那里“借”兵器,试一个不合适,再试一个还是不合适,最后才找到“定海神针”。 皮克提的“定海神针”就是大数据。他的核心观点,即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r>g),不是从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的,完全是观察数据得到的。别人都练的是“气宗”,皮克提练的是“剑宗”,他根本不关心模型,只关心见招拆招。当然,只有数据,没有理论,是皮克提的一个主要缺陷。崔教授在此文中介绍了萨默斯对皮克提的批评,我同意他的看法。崔教授还专门讲到,皮克提的思想来源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回到米德,可以帮助我们对收入分配,以及混合经济有更深入的反思。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技术派占上风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完胜”欧洲经济学家,但当技术日益精巧,思想却贫乏干涸的时候,回到欧陆,往往能找到新的养分。】
姚洋:令世界羡慕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
2014-09-22 16:34:49 http://www.guancha.cn/YaoYang/2014_09_22_269696.shtml 美国《评论汇编》杂志网站9月18日刊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题为“盛赞中国新常态”(In Praise of China’s New Normal)文章,指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经济再平衡的结果,而因教育红利导致生产率提升抵消了劳工人数净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创新能力及资本存量稳步、合理增长等因素,未来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徘徊在6.9-7.6%水平,虽然低于1988-2013平均水平,但在全球范围内仍是较高增长水平,如果这是“新常态”,那它还是会令世界其他地区羡慕不已。原文如下:
中國電動汽車政策中的錯配 FT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王韜:中國電動汽車的前景也許並沒有那麽樂觀。除了最大的瓶頸電池技術外,目前政策造成的供給與需求的錯位,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2014/9/23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8319?full=y 首先是電動汽車功能與需求不匹配。雖然經過了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目前的私車擁有量仍然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在最近幾年購置了新車的家庭除特殊情況外也不急於買下一輛車,因此家庭購置第二輛車的需求尚未大規模釋放,中國現在絕大多數的購車人都是在購買家庭的第一輛車。第二是電動車型的供應與需求不匹配。第三個是充電設施建設的位置與需求不匹配。第四點是電動汽車商業模式與支持政策的不匹配。
中國將主宰世界能源格局 – – FT中文網
「上個十年裡,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幾乎翻了一番,天然氣消耗量增長了5倍,發電量則增長9倍。在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能源總需求增長了60%。如果從1990年算起,總需求則增長了三倍。目前中國的能源日消耗量占全球的22%,而這還只是開始。在針對今後20年的預測中,我們將又一次看到中國需求的激增。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將再次翻番,天然氣消耗量將增加不止一倍。即使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持樂觀看法,今後20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也將增長70%。…這個總趨勢就是:從石油和天然氣,到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中國的能源消費將決定全球能源產業各個領域的格局。」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8320?full=y 2014/9/23 倫敦大學國王政策研究所主席巴特勒:要把握世界能源市場今後20年的發展趨勢,必須以中國為出發點。從石油和天然氣,到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中國的能源消費將決定全球能源產業各個領域的格局。
楊小凱的貢獻到底何在? FT
2014/9/22, 杜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高柏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8292?full=y 具體到比較優勢,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斯密與李嘉圖代表的兩個不同的經濟學傳統之間以及他們各自的後續發展的重大區別。第一個維度是構成比較優勢的是先天條件還是後天條件。第二個維度是看待比較優勢時用動態的還是靜態的觀點。第三個維度是討論比較優勢時是否考慮人的能動性(agency)。這三個維度彼此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比較優勢,斯密代表的傳統與李嘉圖代表的傳統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第三個維度,有了這個不同,另外兩個必然不同。總的來說,斯密代表的傳統十分重視比較優勢中人的因素。它雖然也註重先天條件,但是更重視動態的和未然的後天條件。而李嘉圖代表的傳統基本不考慮人的能動性,它在看比較優勢時更側重於靜態的,已然的,自然給予的先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