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凱的貢獻到底何在? FT

2014/09/22 wwchu 其他

2014/9/22, 杜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高柏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8292?full=y

具體到比較優勢,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斯密與李嘉圖代表的兩個不同的經濟學傳統之間以及他們各自的後續發展的重大區別。第一個維度是構成比較優勢的是先天條件還是後天條件。第二個維度是看待比較優勢時用動態的還是靜態的觀點。第三個維度是討論比較優勢時是否考慮人的能動性(agency)。這三個維度彼此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比較優勢,斯密代表的傳統與李嘉圖代表的傳統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第三個維度,有了這個不同,另外兩個必然不同。總的來說,斯密代表的傳統十分重視比較優勢中人的因素。它雖然也註重先天條件,但是更重視動態的和未然的後天條件。而李嘉圖代表的傳統基本不考慮人的能動性,它在看比較優勢時更側重於靜態的,已然的,自然給予的先天條件。

斯密本人非常重視人的能動性。雖然斯密也認為一個國家的土地、氣候、和人口規模對其貿易有影響,但是他更強調一國人口運用勞動的熟練程度、技巧和判斷力,以及該國在組織和管理經濟活動時採取的不同政策對其貿易表現有決定性的作用。斯密講的絕對比較優勢,既允許先天條件,也允許後天條件。既然允許後天條件,比較優勢就必然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

..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對行動主體能動性的不同態度是這兩種經濟學傳統之間的最大區別。李嘉圖代表的傳統對此持一種相對被動的立場。這個傳統到後來把人的能動性減少到最少,它強調環境對行動主體的限制,強調在現有的要素稟賦條件下以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方式參與國際貿易中的分工,企業應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斯密代表的經濟學傳統與社會學的行動理論在強調行動主體的能動性這一點上有相通的地方。按照他們的邏輯,分工涉及行動主體的戰略選擇。行動主體在分工中選擇任何一種位置都需要有自己的理由,他可以相信比較優勢理論,根據本國先天的要素稟賦來選擇自身在分工中的位置,但是他也可以相信競爭優勢理論,努力創造目前尚不存在的後天條件,加強自身在分工中的地位,在長期的經濟交換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斯密強調的分工中的“判斷力”是人的能動性的重要體現。競爭優勢經常是未然的。它著眼的往往不是行動主體有什麽現成可以利用的優勢,而是註重在貿易中有何種優勢才能帶來更大的利益或者更高的附加價值。

楊小凱與黃有光對斯密傳統與李嘉圖傳統之間的區別進行梳理一個另外的貢獻是幫助人們解放思想,走出主流西方經濟學追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經濟原理的認知誤區,鼓勵人們探索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多樣性。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