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議題提要八 2014/5/1

2014/05/02 wwchu 2014春 台灣經濟發展課 議題提要

台灣南韓的戰後發展成績被認為是「經濟奇蹟」,兩者都曾於戰後初期進行了農村土地改革。相較之下,戰後初期經濟地位優於台韓的菲律賓,至今卻仍在掙扎。菲國經濟發展之滯後與其未能進行土改是否有關?反過來說,是否能應證土改對台韓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其他國際比較?

另一角度:土改有助於台灣從「傳統」走向現代民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的道路上?如何看待?勞動力?佃農分到的土地可以是社會福利的替代品?提高受教育比例(尤其女性),提高勞動力的「同質化」與水平?將土地「資本化」,平均化擴散資本化,促進發展。當然另外有地主必須轉移就業方向的作用。(請看第三章:台灣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

無論如何,當初的土地改革要「提升佃農、降低地主的權益」,在當今社會主流論述裡並不認為其具「進步」意義?事實上土改是否具「進步」意義?若是,為什麼現在主流論述否定之?若否,為什麼不具進步意義?

 主流論述論土改:國府這「外來政權」奪取本地人土地;本省地主弱化無法反抗(強國家─弱社會、強中央─弱地方、強外省─弱本省);

今天討論的〈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指出說「當時本省地主非弱化,高度動員與國府中央博弈,迫使國府妥協」,是否可據此來重新評價上述主流論述?

佃農的聲音何在?這主流論述是否可說採取了「本省地主」的立場?

當年地主所採用的說法與當今主流論述有無相呼應之處?可說其是「為政治運動服務」的論述嗎?到今天,「採取地主立場」的視野是否仍有影響力?

 本門課一直要強調的視野,就是要問某些「制度安排」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關係;就是要理解台灣戰後前數十年為何能夠快速發展,以有助於我們面對當今經濟的困局。

以古鑑今:

農地土改迫使社會菁英不能再依靠收取地租為生,必須進入現代工商業。

至今,都市土地問題是否阻礙經濟發展?

因漲價幾乎不歸公,對地租(土地增值)之追逐是否必然吸引有資金者之投入?這除了推高房價之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何?包括對人力資源分配、地租與利潤之拉鋸、對工商業投資的影響等。

當初改革的動力來自大陸農民革命,現在台灣?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