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議題提要七 2014/4/24
台灣南韓的戰後發展成績曾被認為是「經濟政治雙奇蹟」,即不單經濟發展成績優異,且能成功地進行了政治轉型,因此也被認為是西方民主模式的成功移植。
此次太陽花學運對待公部門機構的態度,其顯示出年輕人對台灣目前「已建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所持態度為何?是否可說趨近否定或不肯定的態度?若是,這是否可說是西方民主模式並未能夠成功地移植到此?
是否可將此問題放在「移植西方模式在非西方的土壤上的適用/適應問題」角度來看待?如何進行反思?如何建立起有效「民主」/解決內部紛爭的機制?
這些問題是否和劉進慶所討論的問題有關,即如何看待台灣戰後經濟發展,以及國民政府統治的性質,公部門私部門的發展與關係,以及時代的變化?
「獨裁、威權、壟斷」是否足夠解釋台灣這六七十年的發展與變化?為何這論述至今仍然廣被接受?
劉進慶提醒我們注意以下面向,同時注意不同時期的變化,1950-60, 1970-80, 1980年代末期到2000年,2000-2008,2008至今:
公營事業的角色與變化,對私部門的政策變化,政商關係的演變
最終,還有一個「發展」的面向需要被照顧到,就是要問以上這些「制度安排」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關係。就是必須理解台灣戰後前數十年為何能夠快速發展,如此才有助於我們面對當今經濟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