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議題提要三 2014-03-13

2014/03/14 wwchu 2014春 台灣經濟發展課 議題提要

東亞經濟發展成績為何能夠比較優越?從1970年代東亞嶄露頭角後,這就已成為各種經濟發展理論所必須回答的重要課題,在國際學界中持續的被討論。

爭論的主要一方是自由市場論(新自由主義),現今國際經濟學的主流。他們認為東亞成長是歸功於其對外開放的政策。

爭論的另一方結構學派(修正學派)則強調經濟發展中國家的角色,尤其是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的重要性。該派學者指出東亞諸國絕非依賴自由放任模式發展經濟,而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國家扮演了主導性的角色。

 比較弔詭的現象是,台灣雖然戰後經濟成長成績優異,但本身無論是一般輿論或是經濟學界,對此議題──即如何解釋台灣的經濟成長──並不太討論,對國際學界的相關爭論甚少評介。

近來台灣風行「本土化」,但從事相關台灣戰後經濟史研究的學者為數不多。台灣學界整體對於上述問題很少涉獵,未將此議題「問題化」。為什麼?

這「不問題化」的狀態是否源於大家認為問題已有清楚的答案了?

 1980年代後期開始,伴隨著台灣民主化運動發展出的論述很自然以反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為目標,對於國府「政績」採取幾近全面否定的態度。這論述已成為解嚴以來台灣社會主流的論述:國民黨被認為是「外來的獨裁殖民政權」,國府在推動發展上採用的產業政策的作用不受重視。臺灣戰後經濟成長則多被歸功於以下因素:或是日本殖民統治;或是美國的協助;或是人民的努力。

在解嚴初期,幾位經濟學者提出「黨國資本主義」概念;認為國民黨不單對經濟發展無功,更阻礙了民營資本的發展;因而政治上的獨裁專政,與經濟上壟斷特權相連結。這說法適時引用「自由市場論」為反對國民黨統治提供了支持。

以反對國府統治為目標的台灣民主化運動,藉由自由市場理論的理論工具,來否定國府統治的成績與正當性?

國際學界中,贊成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場派與強調國家角色的結構學派,壁壘分明,並對東亞經濟成果有截然不同的解釋,這爭辯也涉及到基本經濟理論的爭論,牽涉市場與國家角色的問題。

而在戰後經濟發展成績全球居冠的台灣,卻並不肯定自身戰後經濟發展的成績,甚至以自由市場理論來否定這段成績?這與上述台灣社會「不問題化」此議題是否有關?有何影響?對我們針對國家發展政策進行討論有何影響?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