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 Wilson 2016, 美國二戰時如何動員軍事生產

2018/09/03 wwchu 反思經濟學

書介

Wilson, Mark R., 2016, Destructive Creation: American Business and the Winning of WWII,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瞿宛文

         這本書主要是討論美國在二戰期間如何全面動員生產力製造軍需,提供了同盟國戰勝的基礎。眾所周知,二戰已成為物質的戰爭、工業的戰爭,而美國生產了盟軍所用軍需的三分之二,美國工業成為羅斯福總統所稱的“the arsenal of democracy”。然而,一向號稱最強調自由企業的美國,如何在短時間內動員起來完成了這任務?

以往有兩種通行的說法,一是認為這依賴美國商界的愛國奉獻,一是認為大公司藉此大發戰爭財。這本書的作者提出第三種看法,強調公部門所扮演的角色,認為戰時的軍事工業高度依賴公共投資,以及政府部門對軍事工業生產的管理與規範。參與者除了政府與私部門的領導者之外,還有各種為此設立的管理委員會的成員。

美國戰時經濟仍然依賴私部門的產能與管理能力,也給予利潤空間,但政府也鼓勵競爭,並刻意運用公營企業給予私營企業競爭壓力與規範,限制其盈利,它主要依賴經營外包的模式(GOCO模式,government owned and contractor operated)。美國政府付出龐大經費,購買及興建工業生產設施;它管理複雜的供應鏈;它收集關於各承包商成本與營運的的詳細資訊,以便監督及管控成本;當廠商違反相關法令時(尤其勞工法令),甚至進而沒收工廠。

在戰爭期間,先後設立多種委員會與機構,例如National Defense Advisory Commission, Office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upply Priorities and Allocations Board等。這些委員會多由民間人士擔任委員,協助分配興建計畫與物資,但由戰爭與海軍部負責發包,羅斯福指派不少政敵共和黨政治人物負責戰爭與海軍部。如此的制度設計也部分源於當時政府有不少中層官員,是贊同羅斯福新政的進步份子,自視要保護公共利益,要限制其長官們的親商傾向,進而限制大軍火承包商的利潤。

當時有不少從民生轉向軍事生產的例子,例如汽車產業。該產業在1941年仍生產了4百多萬輛轎車,而在美國於該年底參戰後,次年初新成立的War Production Board就要求所有汽車廠商立即停止製造民用轎車,而轉為生產軍事產品。如福特除了生產飛機引擎外,也為政府興建了龐大的、有數萬員工的Willow Run 工廠,來生產B-24 轟炸機(從1942年到戰爭結束時,福特共生產了近七千架此型飛機)。WPB也曾要求一些其他民生用品廠商轉型,如家具與電冰箱業等。同時,為因應日本控制了橡膠供應源,因而推動產生了合成橡膠產業。

        在大部分情況,戰時軍事生產仍是依賴私部門的生產與管理能力,除了海軍軍艦情況稍有不同,海軍直接擁有並經營龐大的生產設施。即使如此,美國二戰時的軍事動員中,公部門扮演了關鍵角色。其提供資金新建軍事工廠,再由民營企業承包生產,社會人士領導的機構發揮了協調功能,然而還是公部門的官僚機構在負責主要的工作,戰爭與海軍部參與武器設計,分發承包工作,彈性地協調供應鏈,分享資訊,監督私部門,其與私部門合作使得戰時經濟得以運行。然而至今,這部分的故事則因為私部門的成功宣傳而被淹沒遺忘。

        當戰爭結束時,美國政府擁有約$150億美元的工業資產,佔到全美國工業產能的五分之一。戰後這部分資產則多是低價出售予資方,同時軍事生產幾乎全面走向私有化模式。

        在戰時,雖說政商合作進行了軍事生產,然而因為當時政府的干預甚為強勢,引發私部門領導者的反感,並擔心會影響戰後局面,故在戰爭後期即開始展開宣傳攻勢,將戰爭動員的成功主要歸功於私部門。他們原本就反對羅斯福的新政,此時更配合著來詆毀政府的功能,宣揚自由放任及小政府的理念。與他們的對手相比較(政府及新政左翼自由派),他們的宣傳攻勢遠較為成功,因而使得戰後工業資產全面私有化,並且也令戰後軍事生產走向全面依賴私營企業,公部門難以與之抗衡。

        美國戰時軍事工業動員的教訓為何?其實美國當時採取了一個較為平衡、較有彈性的政商合作模式,而這模式應能優於戰後偏向私部門的方案。當時有諸多創新的作法,成功地結合了承包制、嚴密監督、與公共投資。而如今美國社會因過於傾向私部門,因而難以解決如醫療保險及環境危機等重大挑戰。而這社會輿論環境,其實高度受到二戰後期私部門領袖所發起的意識形態攻勢的影響,是他們贏得了這場長期輿論的戰爭。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