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地下經濟
首先,地下經濟當然一直存在,所有經濟體都是如此,但程度會有不小的差異,同時隨著經濟情況,同一個經濟體中也會有變化,就如這篇報導中提及,美國近來地下經濟比以往蓬勃。當經濟不景氣甚至進入蕭條或危機時,則地下經濟範圍會擴大。記得馬克思說過,失業是體制規訓工人的方式之一。正式體制內對受雇者至少有某些保障,當然也要收稅,不過即使收稅也照理是要支持公共服務體制的。危機來了失業嚴重了,求職者就會被迫退而求其次,接受無保障低工資的工作,就是失業會降低薪資與工作條件。是否有長期影響?這就要看下一波景氣恢復的力道了,如果力道夠就有可能把薪資與工作條件往回拉。換個角度說,如果說地下經濟幫忙緩和了經濟危機的衝擊,也是沒錯,如果沒有這空間,那當時的情況會更慘。
其次,如果是站在反體制的立場,認為就是要搞地下經濟,就是要逃稅等等,這立場和要求體制內改革是不同的。站在較實際的角度,譬如說,大家一起監督並參與年金改革方案,應該會是較合理的方向。不過,這也涉及另一個問題,即現行制度越被認為是不合理,則一般人越不願意遵守,越會進入地下經濟,而若經濟地下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則整個體制的運作也會越來越差。抗議體制的不合理會是改善體制的必要推動力量,但不斷增加地下化程度並不會改善體制。
後進國家的地下經濟被視為「落後」,是因為現代化工業化牽涉到經濟的整合,無論是社會主義或是歐美的市場經濟體,都是在國家範圍內建立整合統一的市場或經濟體,以及與其配合的各種規章制度,規範經濟活動及提供社會支持,而其「高整合度」也是其政治經濟力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