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的資本主義 FT

2014/08/18 wwchu 台灣經濟/政策評論

2014/8/18,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何帆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7751?full=y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糖不過是能夠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易於消化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卡路里而已,除此之外,糖不提供任何營養。資本主義的性質和糖是一樣的。

17世紀和18世紀,一個完美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出現了:歐洲把工業品送到非洲,從非洲運上奴隸,出口到美洲,再把美洲的土特產,主要是甘蔗,也包括煙草、咖啡、可可等,運回歐洲。這段時期在經濟史上被稱為“商業革命”或重商主義時期,18世紀晚期的工業化才被真正視為工業革命,但資本主義的基因,在美洲的奴隸種植園中已經能夠找到。

蔗糖不僅僅改變了生產方式,還改變了消費方式。12世紀左右,蔗糖傳入英國。17世紀50年代之後,蔗糖在英國開始普及。到19世紀的時候,蔗糖已經進入每一個普普通通的英國工人階級家庭。茶和咖啡,最早都是不放糖的,到了英國,不加糖就無法享用。一開始,茶加糖加點心,是上流社會的社交創意,後來,所有人都養成了喝茶和放糖的習慣。18世紀的英國社會改革家漢韋曾經為此大為光火。他說,這是技工和勞動階級向貴族效顰,英國的整個社會都發出墮落的味道。英國人對蔗糖已經到瞭如此上癮的程度,以至於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當回憶起來戰爭期間什麽事情最難以忍受的時候,很多英國人會說:食品供給短缺,沒有糖。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