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
中国合资车企“驶”过崎岖30年- FT
「国际汽车行业高管确信,合资企业模式依然是吸引中国顾客的最佳方式——如今中国人每年购买逾2000万辆新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他们对这种笨拙、并且存在独特管理挑战的企业组织形式的热情掩盖了合作之路从不平坦的事实。 中国汽车企业和中国政府在三个方面未能实现20世纪80年代他们曾经希望达到的目标: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中国制造的汽车以及共享知识产权。 合资原本是要推动有竞争力本土车型的发展。上海车展上展出了大量中国品牌汽车,但外国车型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部分是由于,中方乐于收获合资企业在经济和工业方面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养成了对国际品牌的偏好。 胡茂元在博鳌论坛上强调,上汽“正在致力于独立研发,我们的独立品牌着眼于长远发展,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不过,他承认,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才有可能赶超合资品牌。」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468?full=y
热钱涌入、产能过剩交迫下的经济忧虑
中國最近出口數據被認為失真,而對為何失真有了各種猜測。一般猜測是熱錢湧入,不過此篇有別的看法。可參考。此外也討論了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產能過剩的老問題。 ──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数据与一些国家自中国进口的数据不相符,这似乎表明,出口数据被虚报了不少。一种看法是,这是通过并不存在的贸易进行汇率套利,并为热钱进入中国提供通道,外管局随后一系列政策也证明了有这种可能。 一种更为隐蔽的因素是,出口是真实的,但货物可能在香港、台湾等地转口或重回内地。因为在广东有大量企业以亏损的价格向贸易商出售商品,通过维持出口,这些企业利用信用证从银行借款向地产企业发放高利贷。这种现象在广东比较普遍,甚至有央企参与,与此前假借贸易进行信用证融资不同的是,由于出口真实存在而难以发现。」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410?full=y
中國汽車企業悄悄的進駐底特律
雖然中國汽車公司以合資為主業,在自主品牌上表現欠佳。不過還是有一些企業,主要是零組件業,但也有成車廠,悄悄的進駐底特律,希望能吸收美國汽車業的技術與過剩的人才。他們未來能否成功仍在未定之天,但若不做準備當然就是不可能的。 Chinese Creating New Auto Niche Within Detroit http://www.nytimes.com/2013/05/13/business/global/chinese-automakers-quietly-build-a-detroit-presence.html?pagewanted=1&_r=1&nl=todaysheadlines&emc=edit_th_20130513&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能藉由「購國貨」突破重圍嗎?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佔率持續下降。消費者對本地品牌沒信心。公部門遲至去年才將自主品牌汽車較大幅度的放到公務車採購目錄中!這樣的政策做法與消費者行為,與當年南韓的情況截然不同。 引自2013/4/30 http://www.autonewschina.com/cn/article.asp?id=10162 中国已连续数年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不过排名居前的大厂均为合资企业,德国大众 、美国通用 、日本丰田 等国际大厂的合资企业抢占领先位置,而自主品牌与外资仍有不小的差距。过去两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降至10%以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 新一届领导人倡导的国人国货或会给自主品牌带来一些东风。”第一夫人用国货,本土品牌进入国家公务用车采购目录,中央领导带头坐本土品牌轿车,这些都是一些有利信号。” 去年2月工信部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目录,入选全是自主品牌。而今年2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车配备使用办法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应配备使用国产车。随后甘肃、湖南等省提出当地要逐步换乘自主品牌汽车。有业内估计,每年政府公车采购量在百万辆。 国家信息中心去年做过调查,有近40%的消费者完全拒绝购买自主品牌汽车,另有近40%的消费者表示,当自主品牌车价明显低于合资品牌才会考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