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

中國網戰“三國志” – – FT中文網

2014/03/28 wwchu 中國產業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5499?full=y 2014-3-28 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裡巴巴、騰訊曾經一度安享各自領域的壟斷地位和豐厚利潤,然而,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讓它們打響了“中國互聯網第一次大戰”的第一場戰役,並且發起了瘋狂的收購攻勢。

More

地方保护已成为电动车推广的重大障碍 AutonewsChina

2014/02/17 wwchu 中國產業

地方保护已成为电动车推广的重大障碍 Yang Jian | 2014/2/14  http://www.autonewschina.com/cn/article.asp?id=11326   上海 — 本月中国中央政府宣布延续对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补贴政策。但除非中央政府能够阻止各城市保护当地电动车制造商的补贴做法,否则纳税人的钱可能大多被浪费掉。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在5大城市推广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补贴政策,中央政府还要求这些城市推出相应的地方性补贴政策。受到政府支持的鼓励,多数汽车制造商开始引入电动车,比亚迪和其它几家中国汽车公司还开发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但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售迟滞,根据中汽协提供的数据,去年全国电动车的销量仅为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为3038辆。当然,潜在购车人担心缺乏足够多的充电站,另外,就算扣除补贴,电动车的售价仍然偏高。例如比亚迪的e6电动车,比亚迪可从中央财政和深圳市政府获得补贴12万元,但E6的售价仍然达18万元,而同级别的汽油车的售价不到一半。虽然在深圳享受政府优待,但在其它城市,比亚迪却遭遇到了地方保护主义。比亚迪的电动车主要在两大城市销售,深圳和华中长沙,长沙是公司组装电动客车的基地。 原因何在?因为比亚迪在其它城市无法获得补贴,其它城市的补贴只面向当地的电动车制造商。 同样,上汽集团是可享受上海市电动车补贴的唯一汽车公司,江淮汽车也是唯一可享受芜湖市电动车补贴的公司。 地方政府为什么可以决定哪家公司能够获得补贴呢?根据现行政策,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必须通过所在城市政府申请补贴款,这就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决定谁能获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地方保护主义最出格的城市是北京。北京与北汽集团关系密切,但北汽只销售电动车,没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为确保北汽能从新能源车补贴当中赢得尽可能多的份额,北京市政府干脆将原本可享受补贴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从目录中剔除。 数年来,中国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额补贴,以帮助国内汽车公司开发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但其补贴政策中的这个大漏洞使得各个城市各自为政,保护当地的电动车公司。 要让钱花得到实处,中央政府必须消除这一漏洞,有效地遏制地方保护主义。 杨坚是《美国汽车新闻-中国》的执行主编

More

中國放棄堅持穀物自給 – – FT中文網

2014/02/12 wwchu 中國產業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4792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雖提到“穀物基本自給”,但語氣和重點有所轉變。其設定的2020年產糧目標低於2013年產量,並表示“重視食物數量的同時,更註重品質和安全”。 2014-2-12 “顯然政策已轉向大米和小麥等食用穀物,而非飼料穀物。在保持飼料穀物(如玉米或大豆)的產量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

More

中國汽車業呼喚自主品牌 FT

2014/02/06 wwchu 中國產業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4696 英國《金融時報》 米強 武漢報道 2014-2-5 「“從積極的方面講,合資企業為它們隸屬的國企帶來巨大利潤,”汽車業咨詢公司Synergistics的羅威(Bill Russo)表示。“從消極的一面說,這些利潤變成了一種被依賴的毒品。中國汽車企業還沒有真正成功地將這些利潤投資於自主品牌的汽車。” 1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宣佈,去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逾15%,至1800萬輛,幾乎三倍於2008年銷量。在此期間,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在2010年達到31%的頂峰,自那以來已下降到27%。同時,2013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同比下降近10%,至59.63萬輛,僅占總產量的3.3%。」  

More

中国小型矿企开辟新天地

2014/01/27 wwchu 中國產業

2014年01月23日  英国《金融时报》 韩碧如 报道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511#utm_campaign=1D110215&utm_source=EmailNewsletter&utm_medium=referral 迄今为止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在中国为获取资源而展开的最新一轮宏大努力中,有数十家小型国有勘探公司或“地质局”(后者顶着类似于“江苏省地质工程有限公司”这样的、凸显专业色彩的名号)正向海外扩张。

More

« Previous Posts Next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