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3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 FT

2013/05/17 wwchu 中國經改模式

顯然中國政府目前不會大手筆刺激經濟。上次2008年的四萬億救市,雖說確實救了市,也讓中國成了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但事後看來幅度過大,後遺症不小。目前顯然會著眼於長期轉型問題。並且目前只是趨緩,並非危機,這看來是比較合理的作法。   「目前来看,7.5%可能是中国政府心里的那道“坎”,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季度GDP增长虽令市场失望,但仍高于中国政府既定的目标,这可能是当前决策层表现“淡定”的原因。可以预期,只要经济增长不跌破7.5%,政策面上可能不会有大的举动。即使在市场看来,这种“无为而治”(或者“无动于衷”)可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中国政府仍然把“保就业/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当前的经济增长依然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决策层乐见中国经济自发调整,着眼于减轻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影响力。这种偏重于中长期的政策思路,在大方向上没有问题,至于会否因短期增长失速——比如GDP增长率跌破7.5%,而发生改变,将成为市场观望的重点。」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470?full=y  

More

從孟加拉慘劇想到台灣戰後早期的產業政策

2013/05/17 wwchu 台灣經濟/政策評論

在孟加拉工廠房屋倒塌的慘劇之後,國際成衣購買商又開始去尋找下一個代工點了。只是一時難以找到足夠的替代處,因此一些買者簽署了安全保障協定,願意出資保障工廠安全。在孟加拉成衣業佔到出口的八成,經濟的五分一。而這只是最終端的成衣縫製。孟國政府並沒有任何意圖要把此當作一個扶植相關產業的契機。 必須感念台灣戰後初期的產業政策,尹仲容著名的話「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花(棉花)」,在有這樣政策目標的產業政策下,台灣後來的成衣加工就可以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 After Bangladesh, Seeking New Sources─ NYT http://www.nytimes.com/2013/05/16/business/global/after-bangladesh-seeking-new-sources.html?_r=0&pagewanted=all  

More

中国合资车企“驶”过崎岖30年- FT

2013/05/17 wwchu 中國產業

  「国际汽车行业高管确信,合资企业模式依然是吸引中国顾客的最佳方式——如今中国人每年购买逾2000万辆新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他们对这种笨拙、并且存在独特管理挑战的企业组织形式的热情掩盖了合作之路从不平坦的事实。 中国汽车企业和中国政府在三个方面未能实现20世纪80年代他们曾经希望达到的目标: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中国制造的汽车以及共享知识产权。 合资原本是要推动有竞争力本土车型的发展。上海车展上展出了大量中国品牌汽车,但外国车型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部分是由于,中方乐于收获合资企业在经济和工业方面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养成了对国际品牌的偏好。 胡茂元在博鳌论坛上强调,上汽“正在致力于独立研发,我们的独立品牌着眼于长远发展,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不过,他承认,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才有可能赶超合资品牌。」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468?full=y  

More

中國創新力“將在十年內超越歐洲” – FT中文網

2013/05/17 wwchu 中國經改模式

這應主要顯示歐洲商界的悲觀態度吧,當然創新還是要靠投入資金,歐洲深陷在自身的政治危機帶來的持續不景氣之中,投資於未來的錢就少了,就難以樂觀了。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少,但投資仍然旺盛。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0453 中國創新力“將在十年內超越歐洲” – 新聞與分析 – FT中文網 在一項針對500名歐洲商界領袖所作的調查中,逾三分之二人認為,10年內中國將會在技術創新上趕上歐洲。仍深陷危機的歐洲在勞動力、投資和研發方面都面臨挑戰。

More

热钱涌入、产能过剩交迫下的经济忧虑

2013/05/15 wwchu 中國產業

中國最近出口數據被認為失真,而對為何失真有了各種猜測。一般猜測是熱錢湧入,不過此篇有別的看法。可參考。此外也討論了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產能過剩的老問題。 ──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数据与一些国家自中国进口的数据不相符,这似乎表明,出口数据被虚报了不少。一种看法是,这是通过并不存在的贸易进行汇率套利,并为热钱进入中国提供通道,外管局随后一系列政策也证明了有这种可能。 一种更为隐蔽的因素是,出口是真实的,但货物可能在香港、台湾等地转口或重回内地。因为在广东有大量企业以亏损的价格向贸易商出售商品,通过维持出口,这些企业利用信用证从银行借款向地产企业发放高利贷。这种现象在广东比较普遍,甚至有央企参与,与此前假借贸易进行信用证融资不同的是,由于出口真实存在而难以发现。」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410?full=y  

More

« Previous Posts Next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