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政策評論
台湾战后经济为何成功发展? FT
瞿宛文:台湾战后初期,经济主事者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救亡图存而发展,这是那一代人的共识与时代精神。 更新于2017年3月20日 07:17 台湾学者 瞿宛文 编者按:对于后发经济体而言,无论是政府作用还是历史因素,台湾的经验尤其具有参考价值;台湾发展动力与发展历程,仍旧存在不少讨论甚至争论。本文为台湾学者瞿宛文新著《台湾战后经济发展的源起:后进发展的为何与如何》(联经出版社)导论摘录版,FT中文网经作者授权首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1820?full=y
台湾的“中华民国”大礼服还会穿多久? FT
丁学良:从1990年代尾期直至2016年,中共对台工作系统意外地成了允许台湾借用“中华民国”大礼服的中流砥柱。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1393?full=y
《新書論壇》瞿宛文 著「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研討會
一、會議時間:2017年3月7日(二)14:00~18:00(議程) 二、會議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交通方式)(地圖) 三、主辦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東亞經貿發展研究計畫 四、協辦單位:聯經出版社 五、主持人: 華昌宜 (國土規劃中心) 專題評論人: 王振寰 (政治大學國發所) 朱雲漢 (中研院政治所) 徐振國 (東吳大學政治系/已退休) 徐進鈺 (台灣大學地理系) 劉維開 (政治大學歷史系) 謝國興 (中研院台史所) 六、報名資訊:一律採線上報名,3/1截止,歡迎踴躍報名參加並轉寄周知! http://www.rchss.sinica.edu.tw/conf/ea201703/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 後記
這是我剛出版的新書《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中的後記。 後記 如前述,寫這本書的背後是一個歷時多年的探索過程,是我作為一位知識生產者長期求索而累積的成果。在這漫長的探索過程中,對於現今我們所處的相關知識狀態有了些體驗與領悟,因而想在此將心得記錄下來並與讀者分享。 為了說明我寫這本書的源起、求索的歷程與心得,必須把歷史拉得遠一點,從我大學時期說起。我在1970年代初上大學時,受到當時保釣運動很大的影響。這影響是多方面的,它讓我們跟世界上其他的運動產生連結,並且激發我們去連結五四以來中國民族復興的潮流。同時也因受到美國保釣運動的影響而開始探尋左翼的道路,開始有模糊的左翼認同。因此,當我於1975年去美國留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時,其實心中充滿困惑。上大學時學習主流新古典經濟學,雖對其並不太信服,卻也不清楚有何其他的可能。而在準備留學時,因仍希望學到理解複雜經濟現象的能力,還是決定繼續攻讀經濟學。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將於 2017/1/25 出版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61255 簡介: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成績的原因,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民政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此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也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民政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民政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