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改─金融

匯改一周年的得與失 FT

2016/09/21 wwchu 中國經改─金融

沈建光:人民幣匯改當初時點並不完美,但最大收獲莫過於剋服了貶值恐懼,市場對波動適應性增加,為未來走向浮動提供了空間。 更新於2016年9月13日 05:53 FT中文網專欄作家 沈建光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9338?full=y 人民幣匯率改革至今已一年有餘,期間人民幣曾兩度由於恐慌而觸發貶值,最多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達到6.6971,貶值幅度達到7.5%。央行不得不採取多重穩匯率措施與加強資本管制,才使得匯率貶值恐慌逐步散去。回顧匯改一周年,有得亦有失,雖然匯改當初時點選擇並不完美,但慶幸的是,事後來看,結果超出預期,最大的收獲莫過於剋服了貶值恐懼,讓市場對於人民幣波動適應性增加,也為未來人民幣走向浮動提供了空間。

More

汇率是纲 vs 利率是纲

2016/08/04 wwchu 中國經改─金融

2016-08-04 伍戈经济笔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MyNTUwMw==&mid=2247483730&idx=1&sn=9bd55f79ff41f43169c4dc0ac4ae604a&scene=5&srcid=0804SEcavRoyHcNhj9Xmtd6T#rd 无论在资本大量流入还是流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受汇率掣肘的特征。资本大量流入期间,为缓解汇率升值压力,利率保持在历史的相对低位,该操作的好处在于短期或有利于稳定汇率,坏处或在于不利于抑制国内价格尤其是资产价格的攀升;资本流出时期,由于面临着汇率“硬约束”,利率则呈现“按兵不动”态势,该做法的好处或在于缓解汇率贬值预期,但长期却不利于灵活应对国内经济波动。 4.在当前国内微观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国外经济金融形势动荡的时期,更加注重汇率的策略是必要和重要的(同时辅之以适度的资本流动管理)。展望未来,如不加快市场化改革,汇率和利率之间必然会面临更加频繁和激烈的冲突。像中国这样的巨型经济体,很难想象通过长期牺牲国内经济目标而实现外部均衡。目前占优的策略是加快消除经济结构中深层次扭曲,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方能摆脱汇率的掣肘,最终实现由“汇率是纲”向“利率是纲”的转变。

More

狂撕万科细思极恐:楼市大崩盘前财富变现最后一搏

2016/06/28 wwchu 中國經改─金融

2016-06-28 张庭宾 中华元智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4OTkxMQ==&mid=2649440908&idx=1&sn=d76cd59237628487f09e0469cc6d6654&scene=5&srcid=062845tYZJAAuauSstdRIAwh#rd 毫无疑问,争权为了夺利!但这个利显然不是万科每年的经营利润,虽然2015年万科净利润181亿元人民币,按股权比例分到嘴里,对这些资本大鳄还不够塞牙缝的。它们盯着的是万科坐拥优质资产、良好信用的上市公司套现潜力——而套现的手法则五花八门:资产注入套取现金、抵押担保套现、股市增发套现等等。  

More

美聯儲躲不掉的“中國問題” FT

2016/05/26 wwchu 中國經改─金融

2016/5/26, 花旗新興市場經濟主管 戴維•盧賓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7702?dailypop 盧賓:過去一年裡,美聯儲的加息意圖兩次因中國大規模資本外流所引起的金融動盪而落空。美國貨幣政策和中國資本賬戶之間的“反饋迴路”讓美聯儲掣肘,但到目前為止,這一困局還未顯現緩解徵兆。 中國借入這麽多短期美元債務的原因是“套利交易”的吸引力:中國的銀行和企業可以以極低成本借入美元,然後兌換成人民幣買入比如說收益率為6%的理財產品(一種類似存款的工具)。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人民幣對美元也在如預期那樣升值。因此他們的利潤不只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利率差異,而且還來自“做空”弱勢美元帶來的資本收益。

More

權威人士發言,政府和市場存在不同預期? FT

2016/05/18 wwchu 中國經改─金融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7563?full=y 2016/5/17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胡月曉 ,《金融時報》中文網 胡月曉:《人民日報》以權威人士之口三度詳解經濟,體現中國政府重視預期管理。預期管理成本低廉,但需要政府在長期時間里建立起“聲譽”。  

More

« Previous Posts Next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