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儲蓄率

2020/04/10 wwchu 台灣經濟/政策評論

2020年4月9日 
疫情造成失業,而這帶來的影響廣受關注。先以美國為例。根據4/8紐約時報報導,全美國慈善性的食物銀行近日來面臨挑戰,對它的需求急速擴大,而捐獻卻大幅降低,以至於其難以滿足需求;該報導標題即是‘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 Cars Line Up for Miles at Food Banks(排隊等候領取免費食物的車子綿延數里)。三月下旬美國近千萬人失去工作。美國儲蓄率甚低,根據美聯儲最近的調查,若必須突然支付400美元的額外支出,有四成美國成人沒有足夠儲蓄來支付。在此疫情中,聯邦政府雖已答應給予現金救濟,但還是緩不濟急。
台灣以高儲蓄率著稱,而近年來因投資不振,因此超額儲蓄率更是超過一成。照理說充沛的儲蓄應能有助於家庭因應衝擊。然而,台灣家庭所得分配的不均程度雖然上升有限,但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收入最低的20%家戶,其儲蓄率早已成為負值。他們的處境令人擔憂。
下文引自我書《台灣的不成功轉型》頁94-95:
從1976至2018年來,家戶五分位所得組各組的年平均儲蓄率中,最低20%所得組的情況快速惡化,該組平均儲蓄率在新世紀之前一直保持正值,在1990年代平均仍能達到7.5%,然而從2001年開始出現負值,在新世紀前十年平均儲蓄率為–2.5%,近十年則為–6.7%,即已是舉債度日!
最高20%所得組的平均儲蓄率則微幅下降,僅從1990年代的平均39.5%,進入新世紀至今仍達35.7%,該年最高20%所得組的儲蓄占所有家庭總儲蓄額的比例升至66.8%。如此差距經年累月必然帶來財富累積上的巨大差距,表4.3顯現2000至2018年這19年以來,最低20%所得組家庭所累積的儲蓄總金額為–3709億元,而最高20%所得組家庭的總儲蓄金額累計為19.4兆元。這所涉及的不只是不均度的上升,更顯示從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20%所得組家庭已陷入不斷累積債務的嚴峻困局。
表4.3戶數五等分組最低與最高20%家庭所得組儲蓄總額,2000-2018(新台幣億元)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