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8

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2018/03/04 wwchu 中國經改─地方、城鄉

2018-03-03 王奇生 近现代史研究通讯 https://mp.weixin.qq.com/s/gCfuquBI_yS1jG5PugzaUg 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由数万名官员,数十万名吏役和百万乡绅组成的上中下有机衔接的整合体。这样一种独特的组织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成功地维系了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社会的整合。 与传统社会相比,国民党时期的官僚组织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应付“内忧外患‘的大变局,国民党既不能象传统王朝那样“无为而治”,而传统文人士绅的衰亡,县以下的乡村自治网已经破裂,在这种情势下,国民党如要实现社会各层次的整合和控制,唯有建立一个从中央直统到基层的金字塔式的巨型官僚机构。 以1939年推行“新县制”以后的县政府员额编制来推算,一个县政府直属机关公务员大约100人,附属机关公务员也大约100人,全国县级公务员总数当在60万人左右。若将中央、省、县公务员三者总计,则超过115万人,相当于清代文官总数的74倍有余。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只需一定的农业税收即可供养数万名官员,而国民党时期,省以下政权的财政收入仍主要建立在传统农业税收的基础上,而同时期中国农业经济仍处于19世纪以前的发展水平。国家政权的财政需求剧增,显然与传统农业经济的承负能力不相适应。

More

卢荻 | “新帝国主义中国”论,请慢用

2018/03/03 wwchu 中國經改模式

原创 2018-03-03 卢荻 保马 https://mp.weixin.qq.com/s/CmezFepHOCgGJCF4UKJisQ 編按: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各种“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的指责甚嚣尘上,这些声音往往来自左右两方面:一边是美国这个最大的帝国主义势力,另一边则是一些反资本主义的左派。在这些言论中,中国的贸易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或者被想象为一种“殖民主义”,或者被指认为老牌资本主义的粗暴形式,被认为是田园生活的破坏者。各种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的新旧大帽子被拿来扣向中国,实际上却为造成世界经济困境的真凶——新自由主义——开罪。 对此,卢荻老师的《“新帝国主义中国”论,请慢用》具体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驳斥了种种“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指责。文章将我们引回问题的根源,从现实出发,努力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强加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这对我们中国身份的自我认知和表达都至关重要。 此文首发于《明报》2018年3月2日,感谢卢荻老师授权保马推送。

More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萧冬连:中国改革开放的缘起

2018/03/02 wwchu 中國經改模式

2018-03-01 萧冬连 中改研究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个是人的政治解放,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另一个是人的思想解放,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如果没有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为前导,经济改革是不可能推动的。 摘要:对于中国的大转向来说,197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出现历史转轨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带来两大灾难性后果:一是伤人太多;二是老百姓生活太苦。这两个问题促使党内和知识界对以往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1977年开始,中国政治和社会出现一连串变化,高层也开始酝酿结束持续多年的政治运动,集中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并为此寻找国家发展的新路子。改革开放的思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1978年最初酝酿改革开放时,高层没有出现太大分歧,说明中国改革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力。当然,如果没有大批人员出国考察所感受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领导人也不会有这么强烈的紧迫感,要达成改革的共识也会困难得多。 https://mp.weixin.qq.com/s/8ttGhJSMofVlmimUmmmgBA  

More

徐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8/03/02 wwchu 中國經改模式

【新刊速递】2018-03-02 中国经济史研究 http://www.zgjjsyj.org/UploadFile/Issue/5wlrgvmz.pdf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量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搜集方志、笔记、文集、官方档案、实地调查材料以及民间文献、碑刻、契约中的相关史料,从无到有,填补了过去我们对明清社会经济史认知的空白。这对于破除长期盛行的“中国停滞论”以及忽略传统中国社会内变能力、认为只有靠外力才能打破停滞的“新帝国主义”理论有极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寻求合理解释前近代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学术史上有极重大的贡献。

More

台灣瘋種電 從三贏變全民皆輸? 遠見

2018/03/02 wwchu 台灣經濟/政策評論

遠見2018年3月號 文 / 彭杏珠   攝影 / 張智傑   2018-02-27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034%3Futm_source%3Dgvm&utm_medium=line&utm_campaign=pv 政府為達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力拚太陽能發電,包括地方政府、台電、台鹽及民間企業均火力全開,堪稱全民「瘋種電」,預估未來20年將爆發2.7兆元商機。 但短短一年多,高速行進的光電列車已帶來亂象。由於光電為全新業務,地方管理不一致;祭出「屋主零出資」政策鼓勵家戶屋頂種電,事後卻發現頂樓違建嚴重,不適合安裝;想推地面型種電,也因土地取得不易,困難重重。 從早期良田爆發「假農作、真種電」後,政府把目標轉往不利耕作區,如今重心又轉向埤塘、漁塭、濕地,恐將破壞生態環境。 《遠見》團隊從政策、環保、產業商機等層面,盤點現況。如何調整步調,避免這場光電競賽,從三贏走向全民皆輸,是政府迫在眉睫的課題。

More

Next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 Designed by elogi.